【致敬劳动者】徐存才:以科研为笔 绘就张掖农业增收新画卷
36年来,他精心致力于张掖市农业种植技术的改革创新及杂交育种工作,为推动全市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,他就是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张掖市纯净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存才。
36年来,他精心致力于张掖市农业种植技术的改革创新及杂交育种工作,为推动全市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,他就是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张掖市纯净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存才。
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,压实抗旱责任,强化协同配合,全力以赴开展“一抗两保”(抗旱保夏粮、抗旱保春播)工作;要充分利用好各类大中型灌区、机井等水利设施,千方百计扩大浇灌面积,努力实现夏粮增产;要强化技术指导,做好服务保障,抽调农技专家组建抗旱服
5月6日上午,烟台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郑德雁到牟平区调研直播助农工作,强调要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村电商,精准赋能农业发展提质增效。
9条产业链,50余种主要产品,规上玉米加工企业43户,产值289.8亿元——地处“黄金玉米带”的黑龙江绥化市,2024年交出答卷。
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WOAH)近日发布信息,摩洛哥拉巴特-萨累-盖尼特拉大区有新城疫疫情。为防止疫情传入,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和生物安全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》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
阶段来,惠来县依托海洋资源与农业优势,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,同步推进鲍鱼、隆江猪脚预制菜深加工及凤梨特色产业发展,形成“蓝色经济+绿色农业”双轮驱动格局。目前,惠来县海洋牧场规划产值超百亿元,鲍鱼产业年产值达23亿元,隆江猪脚与凤梨品牌价值持续攀升,为县域经
一季度,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部署,坚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,聚焦特色农业强市目标,持续推进乡村振兴,全市农业生产总体平稳。
初夏时节,乌拉特前旗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繁忙。在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里,刘俊33年如一日扎根基层,手把手指导农民掌握科学种田技术,用脚步丈量土地,以科技赋能农业。不久前,这位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的“技术一哥”,荣获2025年度全国先进工作者。
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挥洒汗水、在逆境中执着前行的奋斗者,都是这个时代不平凡的注脚。崇州市委人才办、崇州市总工会、共青团崇州市委与崇州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《兴城奋斗派》专栏,把镜头和笔触对准奋斗在崇州各行各业的追梦人,记录城市与人才“双向奔赴”的精彩篇章。聚焦他们
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,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用奋斗勾勒出崭新的图景。199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苏锡通园区的何浩俊,便是这支“新农人”队伍中熠熠生辉的一员。他以科技为笔、以热忱为墨,在2000亩的广袤田畴上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农业传奇。
上周,全国大部农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至4℃,河南南部和湖北中部等地偏高4至6℃,内蒙古东部、黑龙江东部、吉林、辽宁北部和云南南部等地偏低1至2℃。
在河南商丘睢县的一处小麦田里,种植户正通过手机操作指挥智能灌溉机器人到田间进行灌溉作业。种植户能根据小麦生长周期定制具体灌溉方案,确保水肥精准配给。在河南焦作温县的一片麦田里,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喷防作业,雾化后的肥料等喷剂均匀覆盖到叶面上。借助植保无人机对麦田
今晚,《潍眼看世界》播出第70期:《徐宝刚:让中国智慧农业走向全球》。
“我们新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这2个花生新品种都属于高油酸型的,属于早熟品种,高产优质,发展潜力较大,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种植。”近日,青岛华实种苗有限公司崔元绍带领团队育种的华实3号、华实5号2个花生新品种,同时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
北国春日正好,内蒙古大黑河畔的春耕春播作业有序展开。呼和浩特玉泉区粮食高产示范区内,8台雷沃智能拖拉机搭载电驱精量播种机、驱动耙等农机具来回穿梭播种玉米,田埂边悠然食草的骏马同框入画,一曲轻盈的智慧农业交响乐正在4300亩沃野上奏响。
随着气温回升,大地回暖,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节。从南到北,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,与以往不同的是,智能化技术正成为今年春耕的新亮点,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。其中,无人机凭借高效精准的作业优势,在春耕生产的多个环节大显身手。
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,你是否怀念过泥土的芬芳?是否渴望亲手触摸从田间到舌尖的鲜活?淮北农业全景商城以全景电商创新模式,打破时空界限,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沉浸式体验皖北大地的丰饶与匠心。
智慧农业系统通过整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技术,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、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性。
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,这群乡村项目参与者毅然踏上了乡村的征程,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。如今这段时光已然结束,回首望去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汗水,更是满满的成长与感动。
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返乡创业青年正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"新引擎"。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显示,2025年5月6日发布的典型案例中,福建武夷山博主沈枝丹通过短视频带火家乡特产,其团队年销售额实现300%增长的背后,正是数字化管理工具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。